寒假期間在外求學的遊子紛紛返家,期待與家人團聚的片刻,但是疫情反複的消息擾亂了安甯的秩序,全國各地紛紛發起号令開展防疫阻擊戰,衆多植科學子第一時間加入到了青年志願者隊伍之中,在平凡的人生中書寫不平凡的故事,讓青春的旗幟高高飄揚在抗疫前線。
“我是黨員,我先上”
“過年了,防疫隊伍更需要我”“我自願加入社區服務隊,聽從組織安排”“我是黨員,我先上”……在反反複複的疫情中,黨員隊伍始終沖鋒在一線、戰鬥在一線。植科青年黨員也在感召下勇往先行、聞令而動,面對家鄉突發的新冠疫情,他們火速集結,上陣防疫。
2月4日,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德保縣在對返鄉人員的檢測中發現一名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為陽性的人員。農學第一黨支部黃寶瑩第一時間通過當地共青團公衆号,主動加入到疫情防控青年志願者服務隊當中。“因為我是青年黨員,所以我必須第一時間站出來。”這樣一份擔當讓她不辭辛勞,承擔起核酸采樣、信息錄入、卡點值守、防疫宣傳、物資搬運等工作。她的手機24小時保持開機,随時待命,一有任務就立馬出發,前往現場。
而植保專業第一黨支部的李泓靈,也在浙江省杭州市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挺身而出,主動聯系社區,成為了一名核酸檢測志願者。在本該與家人團聚的假期,他依然不畏風險,守在疫情第一線。


主動請戰,守護防線
黨旗所指,便是團旗所向。越是特殊時刻,越能展現青年擔當,越是非常時期,越能展現青年底色。在疫情又一次席卷全國各地時,植科青年學子趕往一線,用自己的熱忱與擔當,守護家鄉,精準防疫,不漏一人。這道防線,無聲,卻最牢固。
寒假期間,植生2110班黎鴻洋得知了家鄉恩施火車站在招募疫情防控志願者的消息後,果斷報名。每天他都很早出門,前往車站協助工作人員疏導出站旅客,同時介紹當地防疫政策。他感慨道:“每一名志願者都懷揣着一顆熾熱的心,很榮幸,我能參與其中。”除此之外,植生2104班曹煕妍也在湖南省郴州市的高鐵站悉心服務每一位返鄉人士,堅守在家鄉疫情防控的無聲戰線。
除了在交通戰線上阻斷疫情傳播,他們也通過各種方式,以己之力,守護家鄉,堅固防線。植生2106班高放在返鄉之前便加入了村裡疫情防控群。疫情防控期間,她不僅是冰天雪地裡的“秩序員”,更是挨家挨戶的“排查員”。近日,天津市寶坻區疫情防控指揮部給77779193永利官网大學發來感謝信,信中鼓勵她繼續弘揚偉大的抗疫精神和志願服務精神,努力争做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棟梁之才。貴州省安順市1月27日新增一例新冠陽性病例後,政府封鎖了各條出入安順的交通通道。“收到這個消息時,我腦海裡馬上浮現出了一個念頭——我要去做志願者。能為家鄉疫情防控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是作為一名青年學生的責任。”植生2109班羅穎動情地說。羅穎當天晚上便聯系居委會的工作人員,報名了疫情防控志願者,協助28日的全市核酸檢測工作。工作中,羅穎負責核酸檢測小程序的科普、居民個人信息的登記和網上錄入工作。參與到自己家鄉防疫工作中的,還有植生2104班黃夢璇、21級農科張之洞班馬翼恬、張偉。他們堅信,盡管自己的力量微薄,但是多方聯動,共克時艱,必能打赢這場持久戰。


這是一碗美味至極的泡面
在防疫有序的背後,是一群人,穿過零下十幾度的寒冬,事事登記、時時更新、處處留意,用恒心與決心,換來了我們的安心與舒心。
2月5日,植科1801班徐夢伊聽聞了隔壁村子有新冠肺炎初篩陽性病例的消息,并由于該病例在鎮上流動範圍較廣,她所在小鎮立即被列為重點防控對象,同時緊急開展全員核酸檢測。由于志願者人手不夠,且部分大齡志願者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登記信息,所以徐夢伊主動報名,協助全員核酸檢測工作。僅僅一周,當地就開展了四輪核酸檢測,而她每次都會早上六點到達村委會,跟随醫護人員上門進行核酸檢測,登記身份信息,并協助排查密接,統計檢測人數。徐夢伊回憶道:“當時室外溫度極低,我最懷念的是工作結束後,志願者們會回到村委會,圍在一起跺腳取暖,一起吃加了火腿腸的泡面。這是這個冬天最溫暖的時刻。”
在呼和浩特市疫情嚴峻之際,植生2105班徐越積極參加了社區的抗疫志願服務,希望可以盡自己所能,讓這座城市快點好起來。她表示,盡管呼市是第一次遇到如此嚴峻的疫情,但看到家鄉人民團結一心,商家為抗疫一線人員捐贈愛心午餐的場景,讓她在戶外零下十幾度的天氣中也倍感溫暖。


國内各地的疫情防控工作中都有植科學子的身影,在他們忙碌之際,校内的志願者們也聞風而動。武漢疫情複發,學校為保障學生安全對荟園七棟進行了暫時性的封鎖,在他們為生活不方便而發愁時,農學1903王正昌、農學2001董超、智農2102張澤雷等志願者積極報名,協助樓層管理和飲食運輸,為800餘名同學的正常生活提供了充足保障。
盡管疫情反複,但我們的國家依然五嶽向上,江河依舊滾滾向東。我們從植科黨員的身影裡、植科青年的眼神裡,看見力量、覓得信仰,他們是逆行而上的青春脊梁,也是無堅不摧的青春力量,更是高高飄揚的青春旗幟。而無畏前行,是這面旗幟上最鮮豔的色彩。
文字:李善達、李汶鍵
攝影:黃寶瑩、曹熙妍、黃夢璇、黎鴻洋、張偉、高放
審核:李縱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