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學院2022年暑期教師學術交流活動在第三綜合樓A705報告廳舉行,全院百餘名教師參加了活動。
活動伊始,院長朱龍付介紹了學院近年招生就業情況及學院師資力量建設的近況,也表達了對本次暑期交流的期待和展望。同時,朱龍付對暑期安全工作進行了提醒,要求全體教師落實常态化疫情防控政策,認真開展實驗室安全自查,做好應對高溫、極端天氣的防護和提醒,确保師生健康安全。朱龍付強調,各團隊要開好暑期務虛會,做好學生實習實踐指導,積極開展科研與社會服務工作。

活動在彭少兵教授的專題報告中拉開帷幕。他以自己三十年來的科研曆程為主線,在介紹自己科研内容的同時,也向在座的各位教師提出了自己對科研的見解與建議。他鼓勵大家結合實際生産,關注前沿發展趨勢,積極思考,科學創新。“做有用的科研,發有用的文章;做農民喜歡的科研,發科研人員喜歡的文章。”彭少兵老師總結道。

劉永忠教授以自己的科研領域為出發點,全面介紹了培育推廣強優勢糧食通用玉米新品種的技術流程和重要性,分享了自己的感悟。他認為,科學研究需要前瞻性。“研究方向要能引領行業發展,研究成果要能滿足國家及社會需求。”劉永忠老師認為,育種是農業領域的系統工程,産量和效益的不斷提升是育種不變的追求。

楊光聖教授通過線上交流的方式和大家分享了油菜雜交品種選育與利用關鍵問題,并将目前的育種成果和潛在的科技成果進行了展示。他着重說明了實踐和創新在科研中的重要性,鼓勵教師們做更有價值的研究。“不僅要把文章寫在紙上,更要把文章寫在大地上。”
邊銀丙教授從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區别入手,延伸到他所在的食用菌領域的研究,介紹了他從選題入手到推陳出新的一系列過程。邊銀丙教授從自己的經曆中汲取經驗告訴大家做科研要挑難啃的“硬骨頭”下手,要從一而終,用前沿的技術理論去解決這些最難的科技問題。他認為要将基礎和應用研究相結合,做有組織的科研,才是科研的長久之道。

動科動醫學院何啟蓋教授作為特邀嘉賓與學院教師交流。他從畜牧業的重要地位和疾病防控在養豬産業中的重要性開始,介紹了他選擇豬圓環病毒病為研究課題的初衷,并展示了他的研究曆程和研究中遇到的各項挑戰。何啟蓋教授還期待與我院進行深入合作,踐行“種養結合”的交叉研究。他希望用問題驅動研究,用科學驅動産業,“用‘純技術’,健康動物,健康食品,健康人類!”

學院黨委書記周雄真誠感謝大家的無私分享,五位資深教授選材有心,準備精心,報告用心,真心地和青年教師講掏心窩的話,是各位精彩職業生涯曆程中精華的驚豔呈現。他表示,我們要傳承和發揚植科人主動應變、求變、自我革命的基因,希望在座的每一位教師将思想與共識轉化為行動自覺,謀定而動,将經驗和理論成果應用于人才培養和科研工作。

當日下午繼續進行了學院青年教師學術交流。李曉雪教授分享了關于馬氏管調控昆蟲免疫機制的研究進展;鄢文豪教授介紹了關于小麥基因轉錄調控與精準改良相關工作;楊甯教授、李強教授、闵玲副教授分别圍繞玉米基因組進化與功能、小麥适應水分脅迫的遺傳基礎解析、耐高溫棉花種質創新及遺傳調控機制解析做了分享;李勇教授講述了作物高光效的生理機制與解剖學基礎;今年新入職的劉磊教授也介紹了關于玉米密植高産的生物基礎與應用研究進展。現場教師圍繞感興趣的問題進行了交流讨論。

學院副院長郭亮表示,學術交流會是很好的學習機會,尤其是青年教師,既要虛心向有經驗的前輩學習,同時也要勇于、擅于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朋輩交流探讨研究思路,在思想的不斷碰撞中激發更多的創新活力。
文字:羅意琳 劉言甯
圖片:馮華熠 莫永強 李縱擎
審核人:郭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