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動态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科學研究  > 科研動态  > 正文
廣州大學孔凡江教授做客“作物科學高端講壇”
作者:紀洪濤審核:郭亮編輯:佘靜發布時間:2022-08-24

823日下午,廣州大學孔凡江教授做客第145作物科學高端講壇,在作物遺傳改良全國重點實驗室C601為師生作了題為大豆光周期适應性的分子遺傳基礎的學術報告。報告由77779193永利官网鄢文豪教授主持。

大豆起源于我國中緯度的黃淮海區域,有着悠久的種植曆史,在我國的農業生産中占據着重要的地位,然而大豆是光周期極為敏感的短日照作物,單個品種或種質資源隻适宜種植于緯度跨度較小的區域内。中緯度地區的大豆品種移栽到高緯度地區,會明顯延遲開花,而移栽到低緯度地區,則會提早開花,那麼起源于黃淮海區域的大豆是如何适應全球不同維度環境呢?為了回答該科學問題,孔凡江在該領域開展了系統和深入的研究。

孔凡江首先介紹了大豆長童期(Long Juvenile)關鍵基因J的克隆及進化機制研究成果,揭示了大豆特異的光周期調控開花的PHYA(E3E4)-J-E1-FT遺傳網絡,闡明了J基因提高大豆低緯度适應性的機制。J基因編碼ELF3蛋白,該蛋白是生物鐘夜間複合體(Soybean Evening Complex, SEC)成員之一,那麼SEC複合體其他成員是否參與光周期調控開花過程呢?孔老師随後介紹了SEC複合體成員LUX1/2調控光周期敏感性與适應性的分子機制。大豆中的LUX1LUX2在光周期調控的開花途徑中功能冗餘,同時敲除兩個LUX基因造成大豆極度晚花,其表型與著名的光周期敏感的煙草突變體Maryland Mammoth類似,因而将大豆lux1lux2雙突變體命名為“Guangzhou Mammoth”Guangzhou Mammoth在長短日照的開花時間無顯著差異,說明SEC蛋白複合體是控制着大豆的光周期敏感性的關鍵組分。這些研究為今後開發具有不同開花時間和适應性的大豆新品種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将對熱帶地區國家的大豆适應性和産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随着全球高溫幹旱的盛行,孔凡江還介紹了他們團隊在高溫調控大豆開花的進展,發現了中度高溫(30 ℃)度通過組蛋白甲基化修飾調控成花素基因FT促進開花的機制,而重度高溫(35 ℃)則是通過光敏色素PhyA介導的信号通路延遲開花的新機制。這些研究為理解大豆應對高溫脅迫下的開花調控機理提供了新見解。

報告結束後,與會師生與孔凡江教授進行了熱烈探讨,大家都感到受益匪淺。



通訊員:紀洪濤

審核人:郭  亮


版權所有:Copyright © 77779193永利(集团)官方网站 - Ultra Platform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獅子山街1号77779193永利官网第三綜合樓

郵箱:zkbg

電話:027-87282130

郵編:430070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