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下午,一場以“小麥白粉病及其防控”為主題的學術報告如期舉行。湖北省農科院植保土肥所副所長楊立軍研究員與77779193永利官网學子進行學術交流。
楊立軍研究員從小麥白粉病危害現狀、流行規律、種群結構、白粉菌基因組、品種抗病性評價、防控藥劑篩選與創制、今後的重點研究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交流。近年來,全國小麥白粉病在黃淮海及西北麥地區發生較重,白粉病主要影響葉片光合作用從而導緻作物減産,嚴重時可直接危害穗部。他指出,高海拔地區自生苗上越夏分生孢子是白粉病主要的初侵染源,殘存活至正季秋苗子囊果釋放子囊孢子是次侵染源。此外,氣候因素、栽培方式和品種抗性等都與白粉病流行有關。
為防治小麥白粉病,楊立軍及其團隊,對我國主産麥區分離的小麥白粉菌1198個單孢堆菌株,進行了毒性和抗藥性測定,結果顯示不同地區的菌株毒性和抗藥性存在明顯差異。至目前,團隊完成了1個白粉菌的從頭測序和我國白粉菌自然群體100個菌株的重測序,構建了目前全球最大的小麥白粉菌基因組數據庫;完成了小麥白粉菌效應子基因預測、效應子基因表達譜分析,并克隆了4個小麥白粉菌無毒基因。在品種抗性方面,楊立軍等對我國68份年種植面積過100萬畝以上的品種進行抗白粉病評價,并選育了高抗條鏽病、中抗白粉病和中感赤黴病的鄂麥DH16。在防控藥劑篩選方面,楊立軍等篩選獲得3個比三唑酮更高效防治小麥白病的化學藥劑;篩選到1株防治白粉病的高活性生防真菌LPS-1;創制了對小麥白粉病具有良好效果的植物源殺菌劑大黃素甲醚。楊立軍副所長指出,白粉病防治策略要以種植抗病品種為基礎,以藥劑拌種和消除自生麥苗壓低初侵染源為手段,在發病達到防治指标時用高效藥劑進行防治。
最後,他勉勵同學們不斷學習,紮實做好科研工作,為保糧穩供提供科技支撐。
文字 王詩琪
攝影 賈 嫄
審核 謝甲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