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加大對研究生培養條件建設項目的過程管理和質量把關,5月11日上午,我院研究生培養條件建設項目中期檢查在第三綜合樓B308會議室舉行。會上各項目負責人分别就項目進展做彙報,張祖新、董五輩和塗孔莉等3位老師作為評審專家進行點評,副院長郭亮主持此次會議。

會上,課程思政示範課的負責人唐尚書首先對如何在教學中開展思政建設進行詳解。他運用“3+X”教學形式開展教學,在内容上立足校本,将思政教學與課程内容有機結合,運用現代化工具多方位地帶動課程思政建設高質量發展。遊紅通過在《農化産品高效利用與管理案例》課程中導入具體的視頻素材和專業文獻資料,指出教師在思政教學中要像“撒鹽”一樣潤物細無聲地影響學生,傳遞知識。探究式教學示範課堂的負責人鄢文豪在《現代生物技術實踐》課程中,創新性地将課題組輪轉機制納入課程考核範圍,鼓勵學生體驗不同課題組的科研氛圍與科研思路,學習運用多種維度、多種方法尋找解決問題的路徑。圍繞教材編寫進展的問題,汪波根據以往教學經驗,除了基礎内容的編寫,每一章節結合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需要創新引入相關案例。
李成芳立足于我國目前水稻耕作效益低,資源利用率與發達國家存在差距的現狀,探索出“稻蛙鳅魚”立體高效種養模式,成功構建了物種共生的生态系統,并将該案例引入日常課堂教學。吳明德在《植物有害生物綜合防控》教學案例中從油菜莖基潰瘍病入手,将國際貿易中真實案例與思政教學相結合,系統梳理了我國油菜産業現狀及植物檢疫在進出口貿易中的關鍵作用,提升學生對我國植物檢疫的認知水平,引導學生從有害生物防控角度拓展思考專業學習。
洪登峰從科研與産業如何結合及如何拓展學生對全産業鍊的理解兩個角度出發,系統表明了基地從油菜種子的生産、加工到銷售、種植再到收獲等環節已經形成油菜全産業鍊的縮影。蔡萬倫表示已安排學生在建設的基地開展實踐工作,圍繞植保專業野外調查和預測預報兩個方面,促使學生基本掌握了野外調查和數據分析能力。王滿囷從生态安全角度出發,基于神農架林區的建設需求和學生的實踐需求在神農架林區建設實踐基地,并且通過與當地研究院的合作完成了基本設施建設,常态化開展專業實踐活動。
3位評審專家對每個項逐一點評。張祖新認為,課程思政應該具體化,不能籠統表述;教學案例應将案例的設計理念和運作模式傳遞給學生,為研究生創業提供思路;實踐基地建設應與校内相結合,要更面向産業化,面向生産實際。董五輩指出,教材内容要具系統性,插圖美觀化,裝幀堅固耐用;加大校内小型示範基地的建設,充分滿足學生的實踐需求及提現示範作用。塗禮莉表示,目前教師和學生對農業科技史的了解相對匮乏,要充分動員獅山主動學習農史,認識我國豐富的農業遺産,繼承發揚中國農業的優良傳統。

最後,郭亮進行總結,他肯定了各項目建設與實施進展,對于專家們提出的寶貴建議表示了贊同和感謝。他提出三點期待,一是完善學生評價标準,通過全面的、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培養高質量創新性人才;二是推進專業碩士學生實踐工作,鼓勵專業學位研究生積極參實踐,提高實踐能力;三是完善實踐基地共享機制,整合學院現有資源,鼓勵團隊協同合作。

文字:周鑫鑫、李煥楠
圖片:李煥楠
審核:郭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