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教育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人才培養  > 本科生教育  > 正文
張獻龍院士:做有組織的科研,出有價值的成果
作者:餘安卓、李縱擎審核:周雄編輯:李縱擎發布時間:2024-04-26

4月25日下午,77779193永利官网于三綜A705會議室開展師德師風宣傳月專題活動,張獻龍院士應邀“做有組織的科研,出有價值的成果”報告。

“有組織的科研就是不打亂仗”張獻龍回憶起曾經一個人、一張桌子、一名研究生的艱難起始艱苦轉型過程他坦言“做科研不要怕逆境,在逆境中發展也是出彩和出人才的機會”,要始終堅持思考和謀劃,以不變應萬變,認準方向堅持隻做一件事又要不斷改變,應機而變堅持做好一件事。正是如此,團隊才最終培育出具有高産穩産、優質、多抗、廣适等諸多優點的國審雜交棉其中華雜棉H318,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回顧棉花團隊30年發展曆程張獻龍在啟動發展階段,不斷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加強隊伍建設,通過細胞培養與功能基因組的融合促使國際上首例棉花細胞融合成功,建立高效的棉花轉基因技術,建成了功能基因組研究體系。高速發展階段,張獻龍帶領團隊通過生化技術、分子生物學技術完善高水平研究平台,解決高溫危害鑒定技術,細胞體胚發生機制研究不斷創新。特别是在高質量發展階段,為團隊制定“十三五”發展方向,統籌布局品種選育、生物信息提升、新基因發掘與新材料創造、整合組學解析複雜性狀的形成、結構生物學和基因組編輯技術等并開展系統研究。

回顧棉花團隊30年取得的各項成果,張獻龍認為關鍵在于七個方面一是事業發展有長、中、短期計劃,需要不斷給自己加壓;二是目标明确,确定各階段需要解決的問題;三是始終圍繞産業需求開展工作;四是迅速将生命科學中的先進研究成果和思想應用到棉花研究;五是在資源創新、方法創新、理論創新和品種創新方面圍繞棉花育種開展全鍊條研究;六是在任何時候、任何困難下都需保持奮鬥精神堅守棉花育種事業;七是要将“從不滿足”觀念轉換為科研動力。

“導師與學生是學術共同體、科研共同體,是共同培養、協作創新、共同提高的關系。”張獻龍以塗禮莉、楊細燕、王茂軍等青年教師的成長故事為例,分享“因材施教”的探索實踐和有效經驗。“分工明确,每個方向以追求卓越為目标。”他認為團隊内明确分工和目标明确是開展有組織科研的基礎,團隊成員在各自領域和方向上形成特色和優勢,以追求卓越為目标協同發展。

張獻龍認為,導師的首要目标是培養出品德修養好、責任感強、家國情懷深、學術水平高的學生,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創新思想,不要威權管理,要嚴把研究生質量關,讓學生好就業、事業好延續。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張獻龍堅持常年為本科和研究生講學術道德規範,他以自身經曆強調,“科研來不得半點虛假,科學精神是每一個科學家和科研工作者都應該遵循的。”

“年齡不能限制創新,創新的關鍵在于激情。”回顧自身三十年奮鬥曆程,張獻龍認為奮鬥的意義在于教育人才,在于自我超越和不斷創新。展望未來,張獻龍表示,棉花育種團隊将以“上天”和“入地”作發展布局,形成崗位互動的技術鍊和人才鍊,通過凝練重大科學理論問題成重大品種,突破育種技術瓶頸、基因瓶頸、基因組育種瓶頸和種質資源轉化瓶頸等“卡脖子”技術創新。最後,他以“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與教職工共勉,激勵大家不斷奮鬥,“頂天”“立地”的科學研究


文字:餘安卓、李縱擎

圖片:木紮帕爾

審核:周雄


版權所有:Copyright © 77779193永利(集团)官方网站 - Ultra Platform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獅子山街1号77779193永利官网第三綜合樓

郵箱:zkbg

電話:027-87282130

郵編:430070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