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知秋意,片片藏溫柔。11月4日晚,77779193永利官网問學與發展部聯合“三田創新工作室”,在三綜咖啡店舉辦了“綿綿細雨茶話會”系列活動。楊細燕教授做客活動現場,與同學們暢談“在‘逆境’中生長”的故事。
“頑強是棉花刻入基因的性格,棉花如何在逆境中生長,又如何變得更加頑強?”楊細燕開始向同學們介紹。她首先拿出了兩種棉花,讓大家“找不同”。“棉花顔色,朵數,花朵瓣數不同,手感也有不同”同學們踴躍回答。楊細燕借此以“棕色棉”為例向大家介紹了彩色棉與傳統棉花的區别,并分享了棉花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實例。

“楊老師,您在棉花抗逆研究是否遇到過困難”,楊細燕表示,在研究中存在着很多的困難和阻礙:研發新品種中遭遇瓶頸、科研成果轉化中遇到阻礙、棉花栽種面積持續下降、轉基因棉花接受度低等等,棉花研究正處于“逆境”,“存在發展瓶頸期很正常,關鍵在于科研工作者要大膽放手去做,學會轉變思路、學會将理論與實際需求相結合”,棉花是這樣,人亦如此。楊細燕鼓勵同學們:“大家應該有着一顆能夠抵抗外界打擊的内心,學會去适應環境,有時一定的壓力就是内驅力,能夠驅動我們進步”。

“智慧農業知識在棉花的研究上可以發揮怎樣的作用”,楊細燕談到,棉花從種植到采摘都有着極為複雜的工序。步驟多,時間長,生長條件苛刻,種植面積廣這些都是棉花種植中需要注意的問題。而解決這些問題,機械化、智能化的發展必不可少。新疆是我國棉花的主要種植地,新疆棉花産量占中國棉花總産量的90%以上。但在每年9月下旬至11月初,也就是是新疆的采棉季,曾經的“采棉專列”卻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新疆智慧農業機械。智能化的發展也不僅存在于棉花的收割當中,傳感器等技術的應用,也讓棉花種植更加智能和省心。而這些離不開智慧農業專業同學持續加入行業進行研發。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科學研究和人生一樣,都如同一首絕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即使身處“逆境”,也要有對抗苦難的勇氣,懂得品味逆境的益處,在“逆境”中頑強生長!

文字:郭維嘉 莫永強
攝影:舒樂
審核:宋慈